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November, 2006

翻译练习:关于《越狱》你可能不知道的五件事

摘译自网络新闻! ========================================================== 如果你不是《越狱》的铁杆粉丝,有五件关于这部剧集的内幕可能是你还不知道的。 1-《越狱》是在约翰 韦恩 盖西(以前有名的芝加哥连环杀人罪犯)曾经蹲过的监狱实地拍摄。 《越狱》的制作者希望这部连续剧越自然越好,但观众还是不太清楚剧中情节有多接近真实。《越狱》第一季中一个恒久不变的场景是Joliet劳改监狱,一个地处以利诺伊州真实的监狱,这所监狱在2002年关闭。 为了制造恐怖气氛,制片人坚持要求哥哥林肯的班房设置在当年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凶手,该监狱最著名的囚犯“约翰 韦恩 盖西”的房间里。有些演员不太理解导演意图而拒绝进入牢房拍摄,但是哥哥林肯的扮演者多米尼克表示自己没有洁癖,而且约翰 韦恩的牢房是拍摄“林肯戏”的最佳场所,因为“光线很好”。 2-《越狱》主角最后一刻才敲定。 当福克斯在2005年决定拍摄第一季的时候,主策划Paul Scheuring敲定了一系列班子,导演,主要剧组成员,后勤人员等。但是他几乎忘了确定主角人选。麦克尔和林肯的扮演者直到电视开拍的最后一刻才最后敲定。 Wentworth Miller直到电视开拍六天前才被拴定为扮演麦克的人选,而哥哥林肯的扮演者多米尼克是开拍前72小时确定的。 3-《越狱》算得上是明星剧集 。 《越狱》的剧本如此迷人,它毫无疑问是福克斯公司的一项最有价值的资产。不过有个显著的问题,这个故事线索可以持续多久?策划人Paul Scheuring承认他最初的想法仅仅是拍摄两季的故事。当第二季开拍的时候,他又获得了一点关于第三季的灵感。 对这部剧集感兴趣的著名人士有斯皮尔伯格和布鲁斯威利斯。斯皮尔伯格实际上准备担任剧集的制片人,但是后来由于担任“世界大战”的制片人而退出。 4-有一个专门为移动电话拍摄的子剧集。 《越狱》在短时间的大获成功,特别是在年轻男性观众中的成功,使之成为广大赞助商的最爱。实际上丰田十分渴望自己能在剧集中展示自己,它和福克斯公司签订了一个合同,福克斯公司给它拍一个独家赞助的网络子剧。这个系列(Mobisode)的第一部分,“越狱:无罪证据(Prison Break: Proof of Innocence)”在2006年3月在网上推出。 2006年10月,《越狱》继续他的网络

生活中的维基百科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几乎是生活在IBM公司的软件Lotus Notes中的。每天收发邮件,了解公司提供的培训课程,学习日常英语,还有最大最重要的:整个日常工作流程的数据库都建立在Lotus Notes里面,供我们工作中随时察看。 有一天,我正在阅读其中一个工作流程的章节时,突然想到眼前数据库模式多么像现在流行的维基百科模式啊(WIKI)!数据库中的文章有很多人共同编写,修 改,更新。文章中的词汇可以方便的链接到其他页面。看来维基百科的运用其实很早就有了,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也是国外公司得以高效运转的法宝之一,不过这样 一套大型的数据库需要多年的经营和维护,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成,另外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也造价颇高,这就无形之中抬高了门槛。 还好有所谓的Web 2.0,有wiki,把这样的平台免费的待到我们面前,所以我说,wiki另一个有价值的运用在于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建立企业内甚至行业联盟之间的资源共 享平台。将来的wiki江渗透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光是百科全书(wikipedia)这样巨大的项目,行业有行业的wiki,学校有学校的wiki, 各个公司内部有各自的wiki,就连校友录、同学联谊都可以wiki,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充满智慧。

鬼吹灯

最近经人推荐,正在如饥似渴的读一本书: 《鬼吹灯》 。这本书讲的是“盗墓者的经历”,不过用这六个字来概括这本书,还是太浅了些,这本书作者胡编乱造的功夫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就算你完全知道书中的每个字都是现编,也会被他吹得七颠八倒的。 《鬼吹灯》的主要情节,是讲述两个中国退伍士兵的盗墓活动,其中描述的神奇历险,精美绝伦的古玩宝物,惟妙惟肖的异域风情,还有胡编乱造的神神怪怪,都引人入胜。一看情节,就觉得是受到“夺宝奇兵”和“国家地理频道”的影响。 朋友说这本书要是拍成电影,会比“夺宝奇兵”更好看。对于这一点,故事情节上我丝毫不怀疑,但是考虑到中国拍电影的水平,我看还是算了吧,理由是: 要把书中描述的情节搬上银幕,需要大投入,那些古墓,黄沙,壁画,宝藏,需要达到“古墓丽影的效果,就必须有大投入。要和投资商谈,那就要有过硬的导演,必然是 张、冯、陈 三人。如果用这三人,那么相应的人马就定下来了,武术动作指导必然是 袁和平 ;音乐不是 马友友 就是 谭盾 ,服装道具估计是 叶锦添 (我一直非常喜欢这个名字,锦上添花,天生作服装的材料);编剧估计是作者本人加上导演自己。男主角估计是 梁朝伟 -他演第一主角,因为演过韦小宝,能侃;还演过花样年华,装深沉的时候可以用上;还演过无间道,受折磨、经沧桑的时候可以用上。第二男主角"胖子" 虽然是个没脑子的,但是考虑到导演本身的分量,也要用大牌,就 姜文 吧,他的身材合适,演技上有脑子没脑子都能演好。女主角选择性就很大了,最近 巩俐 很红,但是 章子仪 跟能让东西方观众接受,如果是陈导, 陈红 可能也在选择范围,不过迫于票房压力可能最终选择 张白纸 。其实 何平 导演拍这种大漠西风的题材可能更加合适,谁知道呢!那 赵薇 也可能会加入演员表,其他剧组成员还是可以照搬的。 这样,一场大型炒作活动可能就出来了,经过无数次的探班,偷拍,保密工作,甚至还有片场绯闻,一部国产大片的各个方面都被充分开发。一两年内的娱乐头条都被《鬼吹灯》占据,也许还有香港导演 王晶 出来讽刺一下。我们广大观众呢?也是充满了好奇,《鬼吹灯》的书会因为“长尾巴效益”越卖越好。 片子一出来,抱着对原著的热爱,对国产的支持,还有“不好看总比没看过强”的心理: 我们: 买票, 进场, 退场, 鬼, 吹灯。

向WEB 2.0学习创业

创业家集合在哪里?义乌?温州?NO,集中在网上!没有统计过,这是我猜的!嗬嗬~~ 言归正传,这些年,围绕着web 2.0的概念,大大小小的公司都下海一搏,由于技术方面的突飞猛进,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20刚出头的小伙子可以创办身价过亿的公司,看似简单的技术,可 以拥有成千上万的用户,美国流行的车库创业文化一次又一次的被年轻有为的IT精英们实践.我们这些门外汉,学历史的,学会计的,学新闻的,看着这股热潮, 浑身躁动不安却又无从下手,这仿佛是属于一个专业的盛宴-IT. 不过,看多了,也觉得虽然不会编程序,写代码,至少还可以从他们的成功故事中学习经验,取人所长,为我所用,以下是我总结的可以从web 2.0创业公司的普遍特点中学习的地方: 1、企业规模小而精。web 2.0公司在落草的时候通常很小,三四个人,一个小小民居(中国版)或者车库(经典美国版),就开始工作了。后来发展壮大,纳斯达克,那是后话。我们能不 能也从这一点上学习呢?公司开张,一切都要省,用电用水,油墨纸张,都得精打细算,那么,选择从小入手,控制成本,会加大成算。而且,小的灵活,反应快, 破产了也不会太心疼(悲观主义作祟,要不得啊)。俗话说:众口难调,人少,精,更加有利于初创公司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2、技术新颖,不落俗套。这就是所谓的Think Different,web 2.0公司的技术都是不大多见的,google的搜索,Youtube的视频共享,以前都很少有,出来之后又突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发现了一片所谓的“ 蓝海 ”,然后畅泳其中,爽死。那么其他行业是不是就没有创新的余地了呢?当然非也,分众传媒的楼宇广告就是被津津乐道的案例。思想活跃,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方 式,发现别人不曾进入的市场。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的需要被满足,否则,那就是 Guy Kawasaki所谓的Stupid。 3、不钻钱眼,有理想有抱负。这也是web 2.0的一个特点,那些小小网站在一开始大多不是冲着发财去的,大多是书读到一定程度,突然发明了一个新的技术,或者循着自己的爱好,为其他人提供某项服 务,比如douban.com,比如Del.icio.us,有的至今还盈利颇微,但口碑甚好,这和其他行业发家致富,宝马奔驰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别,看 看别人那素质,那觉悟。这一点也要借鉴?是不是要喝西北风了?非也,这叫无心插柳啊!其实有价值的产品自然能

It's done !

Oh, God ! 我终于完成了库布里克传记的翻译工作,耗时一周多一点,把英文维基中的条目翻译到中文维基。这可能是我最近作的最有意义或者是最没有意义的事情了。Whatever,我做了。留个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