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pril, 2008

Before sunrise

对我来说,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或者任何类似的稳定关系的悖论。 影片讲述了一男一女,都刚刚和自己的爱人分手,厌倦了日常琐碎的生活,也对爱情能否持久稳定失去了信心。两人坐上火车,开始各自的散心之旅。 旅途中相遇,经过交谈发现,彼此当下的状态和想法是那么接近。于是相约中途下车,共度一天的时光,也许这是一种放松,一种解脱的有趣办法。 当一天结束,晨光渐渐洒满大地,男女主人公已经相爱,他们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是不是该将彼此的关系变成一段稳定的爱情?还是静静的离开,不去破坏美好和不期而遇的浪漫回忆? 不管对于爱情,还是对于生活中任何类似的稳定关系,都存在一个悖论。对于爱情尤为如此。当爱上一个人,我们是被他或者她的某一个瞬间或者一个侧面吸引,而当陷入爱河的两人确定情侣关系后,随着时间的推进,空间的变换,逐渐疲惫,逐渐厌烦,逐渐对未来失去信心。爱情产生于瞬间,而婚姻试图将其变为永恒。 这好像是20岁的梦露,美丽,年青。30岁陨落的她给人们留下的是经典的瞬间。但是设想一个在梦露20岁时幸运的娶到她并且相伴终生的男人,在时间的推进中,他所面对的考验是,能否为了梦露二十岁的年轻,而包容她的四十、五十和六十岁?他是否能为了梦露的美貌这一优点而去包容其他所有的缺点?如果让他再次选择,他希望与梦露共度一生,还是与他约会一天? 我们都会不期而遇的经历某些美丽的瞬间,不管是被某一个瞬间的一种东西吸引,而是被一种东西的某一个闪光侧面所吸引,我们都有想法去抓住它,希望它不要消失,能变成永恒。但是永恒是不存在的,即便你抓住它,他也不复是你抓住它以前的样子。 爱情产生于瞬间,而婚姻将她变为永恒,爱情是一种感觉,而婚姻是一种责任。如果你爱上的只是瞬间,那么请在太阳升起之前放手吧。因为今天已经过去,而太阳照常升起。

回望梁启超

这几天一直在看凤凰卫视的纪录片《回望梁启超》。对梁启超越是了解的多,越是觉得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巨人。 记得以前上学时,老师要我们写最崇拜谁,我们交头接耳了半天,写上一个人名,小学时是毛泽东,周恩来,刘胡兰等;中学写丘吉尔,牛顿,爱因斯坦;这些我们仅知道他们人生的几个瞬间的人,当了我们偶像。 现在看来,我们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太少了,了解的渠道太有限了。 稍微学过历史的人这么看: 康有为、梁启超是主导戊戌变法的两个人,孙中山是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人,袁世凯是窃取革命果实欺骗孙中山的人,张勋是妄图恢复清朝的人,毛泽东是伟大的新中国缔造人,蒋介石是大军阀大地主的代言人。 基本只听新闻联播不读历史的人这么看: 康有为梁启超是好人,袁世凯是坏人,毛泽东是好人,蒋介石是坏人。 我希望我们的历史书上少一点定论,少一点评价,多一点记述,哪怕很琐碎。 =================================== 梁启超是这样一个人: 他启蒙于清末的中国,后来却有留学日本的经历。这一经历让梁启超笃信民主与科学。 “中华民族”这个词是他发明的。 他将日语词汇直接用于汉语写作,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汇都是来源于日语,是他第一个使用的。 晚年梁启超罹患尿毒症,深受西方教育影响的他那时正极力向未开化的中国推广西医。梁启超病危时被送到当时全中国西医最好的“北京协和医院”动手术。但却遭遇了重大的医疗事故,“协和”误将他好的一边的肾切除而留下坏的。事后梁启超的家属愤怒的控诉协和医院。梁启超得知以后,深怕中国人会因此抗拒西医,无法进步,于是写文章为“协和医院”辩护,并说自己病情好转。而他自己却因此永远失去了好转的机会。 梁启超率团参加巴黎和会,利用自己的国际声望奔走呼号为中国争取利益。当得知西方列强密谋将山东让给日本时,立即通知好友林长民在国内报纸撰文揭露,这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 林长民后来陷入军阀纷争而死。死后他的女儿被梁启超收养,她就是林徽因。林徽因后来嫁给梁启超长子梁思成,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我国建国初著名的建筑学家,主持设计了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是我国的火箭专家,参与神舟五号的制造。 ====================================== 从下周一开始,凤凰卫视将播出纪录片《蒋介石日记》,我很期待。

孤独

今天得知了 Irene Jacob2007年有一部新片,看了预告片之后,惊讶于40多岁她的美丽和不老。 所以今天我很多的想到了“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 之前看过一篇影评,说“孤独”就是这部忧伤晦涩的影片通篇的主题。 想到影片第一个镜头,女主角和音乐学院的同学在室外合唱歌曲,应该是她很喜欢的一首歌,她后来就是唱着这首歌的时候心脏病发猝死的。突然下起大雨,其他人立刻停止歌唱,逃离。女主角一个人还继续唱歌,富有深情的唱着,仿佛大雨也是歌曲的一部分,直到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才欢乐的离开。 喜欢,讨厌,都是很私人的事情,任何其他人都无法理解,也不屑于理解。 所以从第一个镜头,导演就在讲述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进化论思考短文

最近,我对进化论有了一些认识,赶快写下来。 ===============================================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达尔文,他有一套理论叫做《进化论》,进化论里面说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是通过很多年的进化和演变发展来的,在这个进化和演变的过程中,有一条规律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是我们所熟知的,任何历史学和生物学的课本上都会提到的。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的广泛影响,今天的西方社会,他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都是建立在对进化论的信仰之上。什么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里首先确立了一个评判,那就是“天”,实际上“天”所指代的是“自然规律”类似绝对真理的东西,所有的物种,在这个地球上生活,都要受到这个规律的制约,要是你的嘴巴的大小或者翅膀的形状不再适应这个规律,那么就会消亡就要淘汰。西方社会在经济学方面宣传“看不见的手”,也是这个道理,所有的经济形态,都没有事先约定的模式,就像自然界不会去事先规定一只鸟尾巴的长度一样,不事先规定,但你尾巴要是比客观规律长长了那么一点,那么你就要淘汰。经济形态不再适应社会发展了,也要淘汰。你的公司不再能提供价廉物美的东西了,也要被淘汰。全都没有事先的约定,但全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用市场经济代替了过去的计划经济,这实在是一个进步,因为把所有的市场上的活动都交给市场本身去检验,政府不强加干涉。这样就会逐渐产生合乎市场规律的经济行为,这是最有效率的,最合理的做法。 经济学家哈耶克就说,所有事先约定的社会模式,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认为的约定,由于受到人的智慧的约束,在某个方面肯定有缺陷,不可能十全十美,就像长了一寸的鸟的尾巴。 马克思总结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配套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当社会制度不再适应生产力,那么社会制度就要变动,就要被新制度替代。这个思想很正确,也很类似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用这个思想分析了人类诞生以来的所有社会形态,从蛮荒的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被封建社会取代,后来工业革命之后又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他总结了历史,但是还不足够,他又预见了未来,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会取代社会主义社会,然后又设想了未来的社会制度的雏形。但这种“预先规定”的社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