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 2006

IT业最伟大的人-Top 10

看到消息,美国《计算机周刊》评出 IT 业届最伟大的 10 位精英 - 我的偶像 Steve Jobs 夺魁。哈哈,我真有品味啊!排名是这样的: 1. 史蒂夫 - 乔布斯 ( 苹果 CEO) 2. 提姆 - 伯尔尼斯 - 李 ( 万维网 (Web) 发明者 ) 3. 比尔 - 盖茨 ( 微软创始人 ) 4. 詹姆士 - 格雷 (Java 技术之父 ) 5. 李纳斯 - 托沃兹 (Linux 之父 ) 6. 理查德 - 斯托曼 ( 自由软件之父 ) 7. 亚瑟 - 克拉克 ( 《 2001 太空漫游》作者 ) 8. 特德 - 库特 ( 关系型数据库之父 ) 9. 史蒂夫 - 雪莉 (Xansa 创始人 ) 史蒂夫,你永远会对他越了解,越崇拜。看看他的产品,看看他的团队 - 特别是优秀设计师 Ive Jonathan ,看看他每年的演讲 - 特别是在 Stanford 的那一场,看看其他人对他的推崇 - 曾经的雇员 Guy Kawasaki , 主要对手 Bill Gates 还有创业伙伴 Woz 。 Linux 和自由软件也使我最近获益颇丰,每次安装杀毒软件就要面对服务过期的问题,要充值,要加钱,突然有一天得到网上有心人的推荐,使用了 AVG 个人免费版 ,感觉真好,局限是只有英文版。每次出外就餐,服务员态度恶劣的时候,我就会搬出理论 - 拿多少钱出来,就获得多少质量的服务。但是国外偏偏又一群有志青年,热心公益,搞出 Open office.org , Ubuntu Linux , wikipedia 之类的开源服务,自行集资,为大众服务,真好。 怎么亚瑟 - 克拉克也榜上有名?除了《 2001 太空漫游》,他还做过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吗?是那本书对 IT 行业有抛砖引玉的巨大推动作用,还是他的有些事迹我还不知道呢?用《手机》里的一句台词说就是: 你也是 IT 业的人啦? 不过,既然扯上他,我就再扯上库布里克,呵呵,将《 2001 太空漫游》改编成电影的导演,也是我长期爱好的人。再次证明,我真得很有品位啊!

Everyone lost in translation

影片中的两个人,就像很多人描述的那样,男的是邵华已逝,爱情退场;女的是对生活迷茫,对爱情失望。   这两个人在异国他乡相遇,是为知己。   不过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的片名:Lost in translation。   影片始终都有很多因为语言不同导致的沟通障碍,比如拍摄广告中和导演的沟通,医院里面和医生的沟通,和送上门的妓女的沟通,都很成问题,也构成了主角寂寞感的因素。   但是这样的隔阂还存在于其他地方,中年男人的妻子,少女的丈夫,演员的经纪人,这些语言一致,年龄相仿的人,与自己的世界也是格格不入。这样形成的孤独感更加传心刺骨,更加叫人绝望。   这么多人喜欢这部影片,奥斯卡评委也偏爱这部影片,恐怕不仅仅是影片讲述了文化差异和中年危机吧。

澳大利亚的代理服务器

不知道是哪个毛头小子又利用Google的blog服务发表了什么反党反人民的言论,唉,Blogspot又惨遭封杀。网上的好心人建议,大家可以把品位放低一些,凑合着用国内blog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比如blogbus,donews什么的,都还是可以的,blogspot虽好,虽然跟google沾亲带故,但是今天解禁明天又封,实在是很折腾人。 唉,无奈之下,又搬出了我许久没有用的澳大利亚代理服务器。国内的那些我的blog的读者-好像还是nobody,只好说再见了,我的blog从近期,到远期,也有可能到永远,只能写给国际友人,主要是澳大利亚同胞们看了。

翻译-斯坦利·库布里克-来自wikipedia

刚刚发现我在维基百科写的库布里克的条目被一个高人删掉了。 这是我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把英文维基里面库布里克的内容翻译过来的。 我想应该没有触犯什么版权问题啊,但是我的疑问还没有得到解答。 不管那么多了,我决定以后都不在维基百科上写东西了。规矩太多,我还是做不劳而获的大多数吧!不过我要把这么多天的劳动放在我心爱的blog里面作为纪念。 当然,要是想看看这篇文章 在维基里面的样子 ,还是可以的。不过已经变成历史了。 ================================================================== 将原来的内容删除,因为wikipedia又恢复了我的作品,察看可以到: 这里!

六周年

今天是我和我的“未婚妻”恋爱六周年的日子。她现在却人在远方,我无法和她面对面的举行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也许,这本身也是一种纪念吧~ 翻开 wikipedia ,历史上10月25日发生的大事也不少,随便挑出几个有兴趣的吧: 1881年 —— 毕加索出生 , 西班牙 画家、 法国 现代画派主要代表(于 1973年 4月8日 逝世)。 1938年 —— 武汉 沦陷, 抗日战争 中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 武汉会战 因此结束。 1950年 —— 中国人民志愿军 出国作战,并同 朝鲜人民军 于是日发动 第一次清川江战役 。 1971年 ——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取代 中华民国 在 联合国 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1年 —— 朱茵出生 , 香港 女演员。 1980年 ——杨柳出生,谁?一朋友。 1993年 —— 陳百強 去世, 香港 歌手。 2000年 ——我在电话里面向一个女同学说:做我女朋友吧!她答应了。我立刻坐车去见她,巩固了胜利果实。 2001年 —— Microsoft Windows XP 零售版本上市。 2005年 ——女朋友在香格里拉酒店排长队点到了我们的新家。 2006年——现在,我在写这篇blog,在心里默默祝福正在远方的她健康、快乐。

Web 2.0 的核心思想

Joshua Porter said: ================= 如果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什么是Web 2.0的核心思想,那就是利用网络来发掘大众的智慧。这一思想在过去只是天方夜谭,今天则变成了现实。先暂时忘掉Ajax,API 等等这些所谓的技术吧。真正的挑战在于:收集我们能够找到的所有被数字化记录下来的行为碎片,分析其内在的联系,并通过简单明了的界面,最终发掘出大众的 智慧。 ================= 郎咸平教授的演讲中也引述过一句话,大意是,西方人普遍相信:真正的真理,是在民间的。

就不能俗点儿?

《夜宴》,我把它评为“较差”,因为我把“很差”给了《无极》,在我心目中《夜宴》和《无极》还是有差别的。   我去看《夜宴》,其实是抱着对冯小刚的信任去的,因为我觉得从《英雄》开始,《十面埋伏》一直下来,我们的电影都败在“太雅”,好像不能正常说话,不弄到古色古香就不能上映。观众其实对这样的段子只能报以嘲笑,觉得他们是在装深沉。   冯导一直以大众为亲人,一直都以拍摄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为己任,我想他拍摄的相同题材影片应该不会有“端着”的感觉,应该像“三国演义”那样大气和充满智慧,像“水浒传”那样快意恩仇,总之一个字-“直接”。   结果看完了之后,我的感觉就是,中国的古装影片怎么了,都像是一个人拍的,全都一个味儿啊!你们就不能俗点儿?俺看不懂啊!      电视里面播放人家采访冯小刚,他说了为什么把这部电影拍成这样的原因,大概的意思是,要想一个电影制作大,就得有大投入,大投入进去了,就得 指望收回,还有得赚,其实拍一部电影对于他和他的投资者来说就是一单生意,要想收回大投资,光靠国内市场不行,得挣外快,如果想挣外快,就得拍摄外国人喜 闻乐见的片子了,你跟人家说咱们中国有很多很不错的现实题材影片,人家洋人不听,人家只爱看像《卧虎藏龙》似的东西。      有道理啊,我当时就明白了,这就是李安之后中国电影啊!我明白了,突然觉得很理解他们了!   可转念一想还是不对,有几个疑问:   1。你为什么那么想拍那难看的大制作,就不想拍点儿以前那种,成本低,收益好,口碑佳,流传广的呢?就不能戒掉那个大制作的瘾?   2。为什么只有国外的钱才能cover到你的成本呢?国内的市场不够大吗?现在电影票这么贵,中国幅员这么辽阔,拍点大家爱看的,收不回成本吗?还有后面的长尾巴效应,你整这么难看的东西出来,大家看一遍就不看了,买一张碟就纷纷要转让了,当然不行。   3。就算你要迎合洋人的口味捞外快,也行啊,但是你就不能也照顾一下我们的口味,拍点大家都可以看的片子,我发现像《勇敢的心》,《埃及艳 后》,《角斗士》之类的,制作也很大,中外都流行,更别说像《指环王》那样的优秀作品了。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大家的口味是不冲突的啊!      你们还是好好的思考一下,平时读点书,多看点中外优秀作品,再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导演,再决定要拍什么样的片子吧!

谈谈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

看了这么多年的库布里克,昨天看了豆瓣上的库布里克小组,才突然有冲动写一些观后感之类的东西,其实这都是豆瓣上的那个问题引发的思考,这个问题是关于《大开眼戒》(其实英文直译过来最好是“紧闭双眼”)电影结尾处妻子枕边的那个面具的意向指得什么。   我不想只谈对这一个问题的看法,我来谈谈整个电影吧。《大开眼戒》是库布里克的最后一部影片,要不是他死的突然,应该可以有至少两部其他影片 诞生(人工智能和拿破仑题材的)。《大开眼戒》的思考在于家庭和人,这里的“人“是指人的自然性,也就是以人的性欲为代表的自然欲望;家庭是人的社会性, 家庭具备了人理性的,和谐的成为社会安定团结一分子所必需的各种性格。这两种性格之间有冲突,简单的体现在文艺作品里面,就是“人“想随意性交,但是“家 庭“不允许,于是婚外恋,卖淫嫖娼,甚至电影里的集体淫乱聚会都按需发生。   这讲的不光是男人的事情,电影里对这一点有交待,妻子遇见海军军官,舞会上的轻浮老头,这和丈夫去找妓女,和有夫之妇幼瓜葛,去集体淫乱聚会观光,是一种性质。   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交融和冲突在我们的周围不断上演,社会性使社会安定和谐,能产生各种文艺作品,能搞出发明创造,能让社会进步;自然性能 繁衍后代,满足生理需要维持心理健康,这两种事情一般不会同时发生,一个人不能一边上班,一边和同事上床,或者一边开车,一边怎样怎样,但是,也有例外, 比如电影里面,丈夫是医生,偶尔可以把这两件事情合起来做,比方说替富翁的情人治疗吸毒过量那一场,还有让病人脱去上衣听心跳那一场。米兰昆德拉也注意到 了这样的矛盾场面,在他的小说里面有所描写。   如果说这两件事情不能不矛盾,妻子决不允许婚外恋发生,即便自己也对海军军官移情,丈夫也不能容忍妻子的不忠,即便自己和有夫之妇有暧昧关 系。另一方面,双方对对方的这种自然性也是心知肚明的,老公看见妻子在舞会上和帅气老头跳舞调情,而妻子也同时看到丈夫与两个模特勾搭。但不管怎么说,这 只是玩玩,关键时候,还需要亮出自己的结婚戒指,以告诫别人特别是自己,不可越轨。   人是聪明的,编剧是聪明的,他们看到了这种矛盾,这被家庭围困的野兽,于是设计了一个戏剧性很强的道具-面具,戴上面具,我就是不是我了, 丈夫不是丈夫,老婆也不是老婆,他们是谁?他们是自己的那个“下半身”,他们可以只用“下半身”走路,行动,思考了。他们抛开了家庭

维库百科,不开放,不中立,不源自维基百科。

昨天看了 维基百科(wikipedia.org) 中“六四事件”这个条目的内容,总的来说,是出乎意料的翔实。时间、地点、人物、时间、起因、过程、结果、影响,无不介绍的通通透透,让我这个当年9岁的小朋友也长进不少,更让我难忘的是,维基百科的中立,客观的写作风格,通常是在开头就点出“有争议的条目”,“不能保证所有描述都是基于事实和公正”,在讲故事的过程当中,也不厌其烦的分别描述各方观点,以求让读者能有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辨别的空间。非常感谢那些记录者没有让任何一方的偏激观点影响我们的维基百科,而是让他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知识库。网上有句话说得有道理:中国查封维基百科一天,中国的学者和老百姓就损失一天。 我不想在这里再为民主自由摇旗呐喊了,因为有比我更有分量的人在做这件事情,而且真理不辩自明。我想提到的是另外一个网站- 维库百科(wikilib.com) 。 初看这个网站,外形和Wikipedia很像,基本就是一样,副标题上写着“开放,中立,源自维基百科”,看着这样的标题,觉得十分吸引,仔细一想,为什么要源自维基百科呢?别人都有了,直接看不就行了吗!转念一想,应该是想到了我们上不了维基,所以搞一个COPY供我们学习使用,真是不错啊,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马上输入了“六四事件”条目,结果出来了: 六四事件是指1989年6月4日发生于北京的政治事件。 原来是个冒牌货,无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