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谁先发明了podcast这样的广播形式,总之互联网时代嘛,网络的应用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发挥极大作用,一大群人努力的探寻这新工具的新应用。
Blog,让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好像自己做一个报纸一样,可以自己当作者,可以适当的引用他人的文字,还可以是图片。blog近些年声势之浩大,大有向传统纸媒叫板,敲响传统纸媒“丧钟”的样子。只不过我想,还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说blog向纸媒挑战,那么podcast就是将网络技术应用,来挑战传统广播地位的东西了。我当然不是说那些弄podcast的人的目的就是挑战传统广播,只是这么一对应。网络技术自从被中国人掌握之后,就一直在起到让民众声音更响亮的作用,网民的声音,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声音。
我想,是什么样的形式,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或者就是现在,跳出来挑战传统电视节目呢?
“反波”是目前我们中国podcast的骄傲,在我看来他是中国唯一的podcast,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影响,它是2005年“德国之声全球最佳播客(podcast)”的得主。令人惊讶的是,它仅仅有两个人创办和维持。它主要是对进来的热点新闻和社会问题,说出主创者自己的看法。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像“反波”这样,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podcast出现。
其实导演奢望的不多,无非就是重复一下《霸王别姬》的辉煌,如果用英文讲,就是yesterday once more。有太多的导演,他们一旦成名,就佳作不断,比如斯皮尔伯格、大卫芬奇、王家卫。为什么只有陈凯歌,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霸王别姬》出事(“要出名,先出事”-郭德纲语)之后,就再没有大作能问世呢?空有“大家”头衔,却“十分钟”就“年华老去”。 为什么《梅兰芳》不能红,这要分析一下《霸王别姬》的成名要素。 无非是两点,一是好剧本,二是张国荣。但在拍《梅兰芳》的时候,这两个都成了问题。 首先是剧本,是拍“大片”还是拍“禁片”,当年的《霸》以禁片姿态横空出世,可今天《梅》的编剧和导演,已经没了当年舍生忘死,为了艺术牺牲票房的勇气。禁片是别想了,擦边球都打的心惊胆战。 其次是谁来演?张国荣已然是不成活,还有谁能兼顾演技,身段,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呢?答案是:没有这样的人。黎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可选谁不是错误的呢?难不成选梅葆玖?他的明星号召力仅限于票友。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难解决,导演解决不好,恐怕是中国人的老毛病在作祟:年纪越大越保守,一旦成名就患得患失。 首先第一个问题,这原本不是问题,这样一个题材,集“大片”和“禁片”气质于一体,只有把他拍成“禁片”,它才能成为“大片”,如果你只想把他拍成“大片”,它就只能成为“烂片”。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开放搞活,百花齐放,《色戒》能上映,还怕《梅兰芳》不能?无非是删减版,广告效应只会更好,再说,还有电驴呢! 在看第二个问题,这更加不是问题,看看今年的奥斯卡,《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演员全都没有名气,甚至连导演也不是一线,但依然得到了承认,收回成本是不成问题,日后片约是不成问题。你别说那是在美国,在中国我们更不是浅薄之人,你看金鸡百花,哪个选出来片子是大明星大制作?没有黎明章子怡,就演不了了?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戏班子里找个长得像煤老板的那还不容易的要死,而且唱功还得到了保证。章子怡一开口,不听戏的都不相信她演的是当年唱红大江南北的人物。 《梅兰芳》搞砸了,虽然票房还是可以,但我相信有能力的导演志在高远,《梅兰芳》留下的,应该只有遗憾。而更加遗憾的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大导演,要毁掉多少好题材。现在我国的电影状况,是敢拍“艺术”片的没有能力没有钱,有钱有能力的不敢拍“艺术”片。我眼见这一堆刚从电影学校出来的新锐们,成名无门,就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