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新思维VS旧思维

By StephenZhaion

媒体

原文地址:Oldthink vs Newthink: Spelling Out the Media Shift

原文作者:Mark Glaser

新思维VS旧思维:阐明媒体变迁

媒体世界正在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变。新科技、互联网用户的 增长、逐渐厌倦于大众媒体的人们感到与现实脱节,等等这些都促成这种转变。试问一个大型连锁报纸、
一个广播电视集团、或一个形状切割(cookie-cutter)类无线广播系统如何能解释你领里关系怎么样呢?在这个娱乐世界,大公司更关心的是对文件
侵权者的上诉,而不是帮助客户创造容易的数字渠道以使客户需要时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

媒体变迁不仅仅指以小搏大。它是一种新思维,或者也可能是一种旧思维,在大型媒体兼并时代中失去的和只关注从所服务的用户中赢利而失去的旧思维。媒体的民主化就是让
亿万花朵盛开,把新闻分析、评论、专家见解、戏弄的权力交给大众,现在大众已有了廉价的博客技术、数码摄像机和宽带上网。

随着这种转变而来的是大量测试性的和错误性的实验,有些也确实从大肆宣传中杀出一条血路,但有些不够合格。有时这些新创立的站点只是穿着新媒体衣服的旧点子。所以我决定试着从思维模式和实际的真实世界出发,来阐明一下媒体如何变迁。

旧思维:利用专向研究小组和客户调查了解人们需要什么。
新思维:用实时在线反馈循环如在线坛、博客评论和维基捕捉人们的输入。

旧思维:像沃尔玛这样的大品牌试图用有限的社会网络站点使他们看起来很酷。
新思维:一个社会网络站点如Xanga列明这种危险而不是预先过滤(掉这个内容)。

旧思维:视频服务如MTV Overdrive要求装有IE浏览器的Windows PC机才可使用,限制了用户基数
新思维:而像YouTube采用Flash技术的视频服务不会把苹果机和火狐浏览者拒之门外。

旧思维:建立了一个数字摄像机不能使人们快速通向商业化
新思维:TiVo推出“产品观察”使订阅者可以获取他们感兴趣的产品服务信息。

旧思维:让人们在酿酒处(grocery lines)和电梯等公共场所看电视广告。
新思维:开放创意流程让人们创建自己的电视广告,如Chevy为Tahoe SUV所做

旧思维:强迫人们注册以阅读新闻站点或观看视频服务,然后再投放目标广告予以淹沫。
新思维:让人们不用注册即可看站点,并献上用户感兴趣的目标广告——如a.k.a的行为广告

旧思维:依赖主流媒体电视覆盖频道追踪战争和冲突事伯。
新思维:阅读博客、目击战争的公民记者、或参与其中的能分享他们话语或视频的士兵记者(的报告),观看他们用可拍照手机所拍的现场照片。

旧思维:阅读、听、观看由执行层和程序员设置的时间表上的媒体。
新思维:当我们需要时可用商业或非商业的装置获取我们想得到的信息、新闻和娱乐。

旧思维:打开车内广播电台收听我们喜欢的音乐或广播剧。
新思维:获取卫星广播或可移动MP3插件到我们车内的音响系统,来收听成百上千的非商业卫星站台或成千上万的从因特网下载的播客。

旧思维:以为主要的新闻机构总是会得到重大情节,且永远不会犯错。
新思维:追随可以信任的博客们。他们能够揭示用Photoshop制作的战争图片、不实的或怀有偏见的报导、以及主流媒体文章中伪造的故事来源。

旧思维:认为只有专业编辑才能够决定每一天的重要故事。
新思维:意识到我们有权力选择什么才是重大新闻,不管是通过像Google News这样的聚合服务,还是由人们挑选新闻的站点如Digg,抑或是如My Yahoo这样的个性化站点。

我邀请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新思维对旧思维观点加到下面的评论中。如果有足够人的贡献,我会返回到此,以大家的想法和思考更新。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向WEB 2.0学习创业

创业家集合在哪里?义乌?温州?NO,集中在网上!没有统计过,这是我猜的!嗬嗬~~ 言归正传,这些年,围绕着web 2.0的概念,大大小小的公司都下海一搏,由于技术方面的突飞猛进,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20刚出头的小伙子可以创办身价过亿的公司,看似简单的技术,可 以拥有成千上万的用户,美国流行的车库创业文化一次又一次的被年轻有为的IT精英们实践.我们这些门外汉,学历史的,学会计的,学新闻的,看着这股热潮, 浑身躁动不安却又无从下手,这仿佛是属于一个专业的盛宴-IT. 不过,看多了,也觉得虽然不会编程序,写代码,至少还可以从他们的成功故事中学习经验,取人所长,为我所用,以下是我总结的可以从web 2.0创业公司的普遍特点中学习的地方: 1、企业规模小而精。web 2.0公司在落草的时候通常很小,三四个人,一个小小民居(中国版)或者车库(经典美国版),就开始工作了。后来发展壮大,纳斯达克,那是后话。我们能不 能也从这一点上学习呢?公司开张,一切都要省,用电用水,油墨纸张,都得精打细算,那么,选择从小入手,控制成本,会加大成算。而且,小的灵活,反应快, 破产了也不会太心疼(悲观主义作祟,要不得啊)。俗话说:众口难调,人少,精,更加有利于初创公司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2、技术新颖,不落俗套。这就是所谓的Think Different,web 2.0公司的技术都是不大多见的,google的搜索,Youtube的视频共享,以前都很少有,出来之后又突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发现了一片所谓的“ 蓝海 ”,然后畅泳其中,爽死。那么其他行业是不是就没有创新的余地了呢?当然非也,分众传媒的楼宇广告就是被津津乐道的案例。思想活跃,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方 式,发现别人不曾进入的市场。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的需要被满足,否则,那就是 Guy Kawasaki所谓的Stupid。 3、不钻钱眼,有理想有抱负。这也是web 2.0的一个特点,那些小小网站在一开始大多不是冲着发财去的,大多是书读到一定程度,突然发明了一个新的技术,或者循着自己的爱好,为其他人提供某项服 务,比如douban.com,比如Del.icio.us,有的至今还盈利颇微,但口碑甚好,这和其他行业发家致富,宝马奔驰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别,看 看别人那素质,那觉悟。这一点也要借鉴?是不是要喝西北风了?非也,这叫无心插柳啊!其实有价值的产品自然能...

电驴热门资源

看着这个榜, 代表这一刻网络为什么在忙, 看着这个榜, 代表了一大群人用不着花钱去香港, 看着这个榜, 代表了中华儿女的渴望, 看着这个榜, 就算它既不代表金鸡奖, 也不代表百花奖。

大片《梅兰芳》

其实导演奢望的不多,无非就是重复一下《霸王别姬》的辉煌,如果用英文讲,就是yesterday once more。有太多的导演,他们一旦成名,就佳作不断,比如斯皮尔伯格、大卫芬奇、王家卫。为什么只有陈凯歌,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霸王别姬》出事(“要出名,先出事”-郭德纲语)之后,就再没有大作能问世呢?空有“大家”头衔,却“十分钟”就“年华老去”。 为什么《梅兰芳》不能红,这要分析一下《霸王别姬》的成名要素。 无非是两点,一是好剧本,二是张国荣。但在拍《梅兰芳》的时候,这两个都成了问题。 首先是剧本,是拍“大片”还是拍“禁片”,当年的《霸》以禁片姿态横空出世,可今天《梅》的编剧和导演,已经没了当年舍生忘死,为了艺术牺牲票房的勇气。禁片是别想了,擦边球都打的心惊胆战。 其次是谁来演?张国荣已然是不成活,还有谁能兼顾演技,身段,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呢?答案是:没有这样的人。黎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可选谁不是错误的呢?难不成选梅葆玖?他的明星号召力仅限于票友。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难解决,导演解决不好,恐怕是中国人的老毛病在作祟:年纪越大越保守,一旦成名就患得患失。 首先第一个问题,这原本不是问题,这样一个题材,集“大片”和“禁片”气质于一体,只有把他拍成“禁片”,它才能成为“大片”,如果你只想把他拍成“大片”,它就只能成为“烂片”。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开放搞活,百花齐放,《色戒》能上映,还怕《梅兰芳》不能?无非是删减版,广告效应只会更好,再说,还有电驴呢! 在看第二个问题,这更加不是问题,看看今年的奥斯卡,《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演员全都没有名气,甚至连导演也不是一线,但依然得到了承认,收回成本是不成问题,日后片约是不成问题。你别说那是在美国,在中国我们更不是浅薄之人,你看金鸡百花,哪个选出来片子是大明星大制作?没有黎明章子怡,就演不了了?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戏班子里找个长得像煤老板的那还不容易的要死,而且唱功还得到了保证。章子怡一开口,不听戏的都不相信她演的是当年唱红大江南北的人物。 《梅兰芳》搞砸了,虽然票房还是可以,但我相信有能力的导演志在高远,《梅兰芳》留下的,应该只有遗憾。而更加遗憾的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大导演,要毁掉多少好题材。现在我国的电影状况,是敢拍“艺术”片的没有能力没有钱,有钱有能力的不敢拍“艺术”片。我眼见这一堆刚从电影学校出来的新锐们,成名无门,就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