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从百度百科抄袭看开去

看了《太阳照常升起》之后,突然对姜文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于是google了一下姜文,出来一堆结果,最醒目的就是“百度百科-姜文” 这一个条目,立刻点开。大家知道,百度百科,和之前很多各式各样的中文百科,无不是在由“维基百科”掀起的百科全书热的带动下兴起的网站,是有“中国 google”之称的“百度”一手创造的,它也是采用协同编辑的方法,允许注册用户“在允许的范围内”对于各种名词各种内容进行解释和丰富。在“维基百 科”暂时瞎掉的情况下,百度百科这个“新生事物”无往而不利的赚取了很多点击率。这个曾经创造了“中国的google”、“中国的google地图(百度 地图)”、“中国的yahoo answer(百度知道)”、“中国的google image(百度图片搜索)”、“中国的google Youtube(百度视频搜索)”等等成功产品之后,再次创造了类似的“中国的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其实没有说模仿借鉴是不可以的,很多成功的产品都始于模仿。就算是以创新著称的apple产品的设计,最近也被挖出模仿了很多年前的经典产品。

模仿其实不可恨。

可 恨的是止步于模仿。甚至片面的模仿。我估计大多数人没有参与过维基百科的编辑(也叫做贡献内容),我有经历在维基百科能够上的时候写了几个条目。当时我的 最终愿望是写“库布里克”,但是为了练练手,就先挑了个简单的人物写,谁我不记得了,反正当时的想法是看看发布之后的效果,我当时并不知道维基百科要求独 立创作,以为没有版权的东西,共享的东西就可以乱抄,我在google上搜索出那个人的生平简历,复制在维基百科上,点击了“发布”。后面的事情就很羞于 提起了,整个内容变成了红色字体,然后显示发布失败,因为发布内容和某某网站上的内容一致,有抄袭嫌疑,希望作者修改所发布的内容。而且这封类似警告的东 西还一直留在我的“编辑历史”里面。我完全没有概念维基百科是如何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查出我所复制粘贴的内容的原出地的。总之,我明白“共享免费的百科 全书也是有基本精神的”

再回到我用百度百科搜索姜文的故事上来。估计大家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先给大家看一张图片。



我用红色标出了这句话“...《本》的工作照,谢飞(左)认为这是姜文在...”,“谢飞(左)”这几个字明显是另外一篇文章里对于姜文和谢飞导演的一张合影的注解,而百度百科上没有任何照片,也就是说起码这段话是直接复制粘贴的另外一篇文章。而我们只要简单的google一下引号里的这几个字,就可以出现一堆结果,原来这句话出现在很多的网站很多的文章里,至于哪一个是原创,也已经无从辨认了。这刚好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互联网互相抄袭的现状,而这样的习惯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都还很小的时候。抄袭,估计是我们的原始冲动。

抄袭,其实也不可怕。

可 怕的是没有一只手去纠正它。我不也想抄了吗!我不是立刻就被揪出来了吗?以百度今日只技术能力,模仿个google分分钟,查出内容一致的网站文章估计也 不在话下。为什么百度没有这样做呢?是怕这样干了会影响他“百度百科”的蓬勃发展吗?是怕这样做了会影响他赶英超美的速度吗?真实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 是我们知道的是没有抄袭监管的中国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发展成一个内容重复,创作枯竭,死气沉沉,没有思想的死物。

谈到模仿和抄袭,不得不 提到我们国家另一个互联网大鳄-腾讯。它起初是模仿起家的,而他的模仿无疑是成功的,腾讯将ICQ引入中国,比较偷懒的只稍微改了个名字叫做OICQ。这 一举动,迅速将腾讯公司托举成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的即时通讯软件大户,前途也不可限量。这也能算作是成功的模仿和借鉴了。但是自从推出了“腾讯游戏”,跳 棋、围棋、扑克游戏咱们不知道有没有版权这一说,国外的“祖玛”被改名叫什么“龙珠”,还有“泡泡龙”、“俄罗斯方块”,都被一一“引进”。我没有调查过 这些游戏是不是都有版权,我也不想死扣法律条文,我只想从一个普通网民的眼睛看,腾讯的成功和火爆,越来越让人觉得不那么光明正大。

如何解决我们模仿和抄袭的原始冲动呢?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无法解答,为了回避这个问题,我就直接引用鲁迅先生的四字真经结束这篇文章吧。

救救孩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大片《梅兰芳》

其实导演奢望的不多,无非就是重复一下《霸王别姬》的辉煌,如果用英文讲,就是yesterday once more。有太多的导演,他们一旦成名,就佳作不断,比如斯皮尔伯格、大卫芬奇、王家卫。为什么只有陈凯歌,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霸王别姬》出事(“要出名,先出事”-郭德纲语)之后,就再没有大作能问世呢?空有“大家”头衔,却“十分钟”就“年华老去”。 为什么《梅兰芳》不能红,这要分析一下《霸王别姬》的成名要素。 无非是两点,一是好剧本,二是张国荣。但在拍《梅兰芳》的时候,这两个都成了问题。 首先是剧本,是拍“大片”还是拍“禁片”,当年的《霸》以禁片姿态横空出世,可今天《梅》的编剧和导演,已经没了当年舍生忘死,为了艺术牺牲票房的勇气。禁片是别想了,擦边球都打的心惊胆战。 其次是谁来演?张国荣已然是不成活,还有谁能兼顾演技,身段,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呢?答案是:没有这样的人。黎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可选谁不是错误的呢?难不成选梅葆玖?他的明星号召力仅限于票友。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难解决,导演解决不好,恐怕是中国人的老毛病在作祟:年纪越大越保守,一旦成名就患得患失。 首先第一个问题,这原本不是问题,这样一个题材,集“大片”和“禁片”气质于一体,只有把他拍成“禁片”,它才能成为“大片”,如果你只想把他拍成“大片”,它就只能成为“烂片”。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开放搞活,百花齐放,《色戒》能上映,还怕《梅兰芳》不能?无非是删减版,广告效应只会更好,再说,还有电驴呢! 在看第二个问题,这更加不是问题,看看今年的奥斯卡,《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演员全都没有名气,甚至连导演也不是一线,但依然得到了承认,收回成本是不成问题,日后片约是不成问题。你别说那是在美国,在中国我们更不是浅薄之人,你看金鸡百花,哪个选出来片子是大明星大制作?没有黎明章子怡,就演不了了?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戏班子里找个长得像煤老板的那还不容易的要死,而且唱功还得到了保证。章子怡一开口,不听戏的都不相信她演的是当年唱红大江南北的人物。 《梅兰芳》搞砸了,虽然票房还是可以,但我相信有能力的导演志在高远,《梅兰芳》留下的,应该只有遗憾。而更加遗憾的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大导演,要毁掉多少好题材。现在我国的电影状况,是敢拍“艺术”片的没有能力没有钱,有钱有能力的不敢拍“艺术”片。我眼见这一堆刚从电影学校出来的新锐们,成名无门,就整...

为爱结婚

最近中央8套正在播放由“李亚鹏”和“李小冉”合说的相声……呵呵,是合演的电视剧《为爱结婚》,这部电视剧引发了我一些思考。 李亚鹏在剧中扮演某男“子冲”,李小冉扮演某女“陆弥”,陆弥家庭住在四合院,喜欢上了“非北京人”子冲,妈妈嫌弃子冲的非城市身份,况且也没有什么钱,不许他们俩在一起。子冲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断的在北京投递简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被一家合资软件公司录用。由此陆弥妈妈对他的态度也195度转变了。 就在这个时候陆弥哥哥肾出了问题,需要一大笔钱,在这个危难关头,长期暗恋着陆弥的高中同学“祝老板”(瞧着姓儿)跳出来,伸出援助之手,愿意支付所有医疗费用条件是陆弥嫁给他,而他在暗地里抛弃了恋爱中的现任女友。陆弥妈妈非常同意,不顾陆弥感受,强迫女儿同意了这个“条约”。陆弥陷入深深的矛盾,他也想救哥哥,但她更想追逐自己的爱情。 陆弥和子冲即将被现实拆散,这个时候陆弥想到把自己的肾捐给哥哥,就可以和子冲在一起了,她赶走了“祝老板”,让他撤走了钱。在光明乍现的时候,在医院的陆哥哥偶然得知妹妹要捐肾给自己,他不愿意妹妹为了他的病嫁给自己不爱的人,更不愿意接受妹妹的肾,医生也告诉他现在已经过了换肾的最佳时期,他不愿意在这样拖累家里人了,于是他跳楼自杀。 家里人把哥哥自杀的罪过完全归咎于陆弥,不听辩解的将她赶出了家门。这个时候“祝老板”又找到了自己的“前任女友”并决定和她结婚,前任女友承认自己除了喜欢“祝老板”的人品以外也被他的“成功和财富”打动。“不争气”的马上同意结婚,他们除了有一个非常盛大的婚礼之外还去欧洲蜜月巡游。 被家里赶出来的陆弥和子冲住在一起,并且自己在简陋的小屋弄了一个简单的仪式“结婚了”…… ===================================================== 我之所以在此赘述这部片子的情节,就是因为我的很多朋友,包括我本人都不再看国产剧了,也似乎从来就没有怎么看过。基于“没看假设”,我就大致说了一遍。这部片子我比较喜欢,原因是他的题材似乎是没有怎么涉及过的,“为爱结婚”还是“为钱结婚”,在其他片子里面没有这个专注的讨论过。编剧和导演为此下了一番功夫,很多情节和角色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陆弥是一个家境不宽但是户口显贵的女孩子,现在很多城市户口的人,或者说大城市户口的人都把“外乡人”排除在择偶范围以外,甚至对于追求自己的...

Switch to Google Reader

我记得在半年以前,网络名人 Keso 决定弃用 Bloglines 原因是Bloglines把他订阅的博客啊,新闻啊什么的单子弄丢了,打开之后什么也看不到了,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大约就是这个原因。而我当时正用Bloglines订阅RSS正High,对他对Bloglines的指责颇不以为然,觉得他就是跟Google亲,所以变着法的往 Google Reader 上面靠。Keso在转向Google Reader之后又在一些文章中说了一些Google Reader的长处。但是我并未为之所动。 现在,我彻底转向Google Reader了,在我得知它已经占领了RSS Reader的大半壁江山,我惊讶发现居然有这么多人用它,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老牌的Bloglines应该是老大。我决定试试看,加上我有现成的Google ID,顺利的、不费劲的就开通了Google Reader的服务,然后同样顺利的把我在Bloglines的订阅清单导入到Google Reader,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新旅程。 现在,我也彻底弃用了Bloglines,虽然,我还是同样喜欢它工整、带有复古调子的网页设计,有点报纸油墨的感觉;喜欢他宽大的字体,这也是我至今不喜欢Google Reader的地方,我一直以为只有 “professionals” 才喜欢那种比8号字看起来还小的Arial字体,太小家子气;而且至今,就算我久已不登录Bloglines,他还是没有把订阅的那些RSS弄丢,呵呵,不要怪我,我都怀疑Keso说的话的真实性了。 不管怎样,我还是弃用了它,可能是Google Reader的两个功能: Add star 和 Share ,可能是他可以跟Google的其他服务完美兼容,他可以把你Share出来的东西放到你的博客上滚动显示。我突然想到以前有位IT业内人说,用户很容易弃用一个IT服务,而选择另外一个,因为这种switch没有或者很少有成本,就好像我把RSS从Bloglines搬到Google Reader,不费力。于是,对于IT服务,只要你比对手做得哪怕好一点点,就可以争取大份额的客户投诚。这和其他很多行业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