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太阳照常升起》之后,突然对姜文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于是google了一下姜文,出来一堆结果,最醒目的就是“百度百科-姜文” 这一个条目,立刻点开。大家知道,百度百科,和之前很多各式各样的中文百科,无不是在由“维基百科”掀起的百科全书热的带动下兴起的网站,是有“中国 google”之称的“百度”一手创造的,它也是采用协同编辑的方法,允许注册用户“在允许的范围内”对于各种名词各种内容进行解释和丰富。在“维基百 科”暂时瞎掉的情况下,百度百科这个“新生事物”无往而不利的赚取了很多点击率。这个曾经创造了“中国的google”、“中国的google地图(百度 地图)”、“中国的yahoo answer(百度知道)”、“中国的google image(百度图片搜索)”、“中国的google Youtube(百度视频搜索)”等等成功产品之后,再次创造了类似的“中国的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其实没有说模仿借鉴是不可以的,很多成功的产品都始于模仿。就算是以创新著称的apple产品的设计,最近也被挖出模仿了很多年前的经典产品。
模仿其实不可恨。
可 恨的是止步于模仿。甚至片面的模仿。我估计大多数人没有参与过维基百科的编辑(也叫做贡献内容),我有经历在维基百科能够上的时候写了几个条目。当时我的 最终愿望是写“库布里克”,但是为了练练手,就先挑了个简单的人物写,谁我不记得了,反正当时的想法是看看发布之后的效果,我当时并不知道维基百科要求独 立创作,以为没有版权的东西,共享的东西就可以乱抄,我在google上搜索出那个人的生平简历,复制在维基百科上,点击了“发布”。后面的事情就很羞于 提起了,整个内容变成了红色字体,然后显示发布失败,因为发布内容和某某网站上的内容一致,有抄袭嫌疑,希望作者修改所发布的内容。而且这封类似警告的东 西还一直留在我的“编辑历史”里面。我完全没有概念维基百科是如何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查出我所复制粘贴的内容的原出地的。总之,我明白“共享免费的百科 全书也是有基本精神的”
再回到我用百度百科搜索姜文的故事上来。估计大家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先给大家看一张图片。

我用红色标出了这句话“...《本》的工作照,谢飞(左)认为这是姜文在...”,“谢飞(左)”这几个字明显是另外一篇文章里对于姜文和谢飞导演的一张合影的注解,而百度百科上没有任何照片,也就是说起码这段话是直接复制粘贴的另外一篇文章。而我们只要简单的google一下引号里的这几个字,就可以出现一堆结果,原来这句话出现在很多的网站很多的文章里,至于哪一个是原创,也已经无从辨认了。这刚好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互联网互相抄袭的现状,而这样的习惯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都还很小的时候。抄袭,估计是我们的原始冲动。
抄袭,其实也不可怕。
可 怕的是没有一只手去纠正它。我不也想抄了吗!我不是立刻就被揪出来了吗?以百度今日只技术能力,模仿个google分分钟,查出内容一致的网站文章估计也 不在话下。为什么百度没有这样做呢?是怕这样干了会影响他“百度百科”的蓬勃发展吗?是怕这样做了会影响他赶英超美的速度吗?真实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 是我们知道的是没有抄袭监管的中国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发展成一个内容重复,创作枯竭,死气沉沉,没有思想的死物。
谈到模仿和抄袭,不得不 提到我们国家另一个互联网大鳄-腾讯。它起初是模仿起家的,而他的模仿无疑是成功的,腾讯将ICQ引入中国,比较偷懒的只稍微改了个名字叫做OICQ。这 一举动,迅速将腾讯公司托举成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的即时通讯软件大户,前途也不可限量。这也能算作是成功的模仿和借鉴了。但是自从推出了“腾讯游戏”,跳 棋、围棋、扑克游戏咱们不知道有没有版权这一说,国外的“祖玛”被改名叫什么“龙珠”,还有“泡泡龙”、“俄罗斯方块”,都被一一“引进”。我没有调查过 这些游戏是不是都有版权,我也不想死扣法律条文,我只想从一个普通网民的眼睛看,腾讯的成功和火爆,越来越让人觉得不那么光明正大。
如何解决我们模仿和抄袭的原始冲动呢?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无法解答,为了回避这个问题,我就直接引用鲁迅先生的四字真经结束这篇文章吧。
救救孩子。
其实没有说模仿借鉴是不可以的,很多成功的产品都始于模仿。就算是以创新著称的apple产品的设计,最近也被挖出模仿了很多年前的经典产品。
模仿其实不可恨。
可 恨的是止步于模仿。甚至片面的模仿。我估计大多数人没有参与过维基百科的编辑(也叫做贡献内容),我有经历在维基百科能够上的时候写了几个条目。当时我的 最终愿望是写“库布里克”,但是为了练练手,就先挑了个简单的人物写,谁我不记得了,反正当时的想法是看看发布之后的效果,我当时并不知道维基百科要求独 立创作,以为没有版权的东西,共享的东西就可以乱抄,我在google上搜索出那个人的生平简历,复制在维基百科上,点击了“发布”。后面的事情就很羞于 提起了,整个内容变成了红色字体,然后显示发布失败,因为发布内容和某某网站上的内容一致,有抄袭嫌疑,希望作者修改所发布的内容。而且这封类似警告的东 西还一直留在我的“编辑历史”里面。我完全没有概念维基百科是如何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查出我所复制粘贴的内容的原出地的。总之,我明白“共享免费的百科 全书也是有基本精神的”
再回到我用百度百科搜索姜文的故事上来。估计大家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先给大家看一张图片。

我用红色标出了这句话“...《本》的工作照,谢飞(左)认为这是姜文在...”,“谢飞(左)”这几个字明显是另外一篇文章里对于姜文和谢飞导演的一张合影的注解,而百度百科上没有任何照片,也就是说起码这段话是直接复制粘贴的另外一篇文章。而我们只要简单的google一下引号里的这几个字,就可以出现一堆结果,原来这句话出现在很多的网站很多的文章里,至于哪一个是原创,也已经无从辨认了。这刚好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互联网互相抄袭的现状,而这样的习惯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都还很小的时候。抄袭,估计是我们的原始冲动。
抄袭,其实也不可怕。
可 怕的是没有一只手去纠正它。我不也想抄了吗!我不是立刻就被揪出来了吗?以百度今日只技术能力,模仿个google分分钟,查出内容一致的网站文章估计也 不在话下。为什么百度没有这样做呢?是怕这样干了会影响他“百度百科”的蓬勃发展吗?是怕这样做了会影响他赶英超美的速度吗?真实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 是我们知道的是没有抄袭监管的中国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发展成一个内容重复,创作枯竭,死气沉沉,没有思想的死物。
谈到模仿和抄袭,不得不 提到我们国家另一个互联网大鳄-腾讯。它起初是模仿起家的,而他的模仿无疑是成功的,腾讯将ICQ引入中国,比较偷懒的只稍微改了个名字叫做OICQ。这 一举动,迅速将腾讯公司托举成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的即时通讯软件大户,前途也不可限量。这也能算作是成功的模仿和借鉴了。但是自从推出了“腾讯游戏”,跳 棋、围棋、扑克游戏咱们不知道有没有版权这一说,国外的“祖玛”被改名叫什么“龙珠”,还有“泡泡龙”、“俄罗斯方块”,都被一一“引进”。我没有调查过 这些游戏是不是都有版权,我也不想死扣法律条文,我只想从一个普通网民的眼睛看,腾讯的成功和火爆,越来越让人觉得不那么光明正大。
如何解决我们模仿和抄袭的原始冲动呢?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无法解答,为了回避这个问题,我就直接引用鲁迅先生的四字真经结束这篇文章吧。
救救孩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