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内容为王

一大早看了两篇文章,WSJ.COM的“叫座难叫好的CES”和“金球奖颁奖礼被迫取消”。

CES是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展会”,它的“准前身”是“电脑博览会”Comdex,每年的这个时候,类似微软啊,苹果啊,飞利浦三星LG等“消费类电子厂家都推出自家的绝活:更薄的电视、更大的硬盘,更炫的游戏和游戏机等等。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各个有实力的电子类产品博客点击量最高的时候,他们会派出大量人手远赴美国,手忙脚乱的逛展会,写文章,然后用档次不亚于展品的设备传回网站。就在这个全民同High的时候,WSJ的评论员却看到另一个事实:
-------------------------------------
所有这些表面上的兴奋和活力都无法掩盖一个日渐明显但却出乎预料的事实:这场展览虽然号称是专门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电子消费品而举办,却有点单调沉闷。
-------------------------------------
他甚至在字里行间表示,CES展会的未来,可能会想前辈Comdex展会一样归于没落。这似乎很难让人理解,但是,看了第二篇文章,似乎就不那么难了。

第二篇文章是关于最近很火的事件“美国编剧协会罢工”。因为他们近期又取得难以置信的巨大成就-导致一年一度的金球奖取消颁奖典礼,因为没人参加,而改成召开记者招待会发布获奖者名单,这一下子让举办方损失上千万的广告收入。人们甚至担心“奥斯卡”会不会遭受同样命运。

我惊讶于“编剧和演员们”的实力,但是结合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的出结论,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表现形式”,而是所表现的“内容”。所以,Comdex可以取消,CES也可以取消,金球奖可以取消,奥斯卡也可以取消,但编剧、编辑、演员、记着们的收入可不能取消,甚至不能稍微打个折。

前段时间,由于互联网、博客的兴起,传统报纸的地位受到挑战,有人预言传统报纸将会被电子媒体取代。一些有远见的报业集团纷纷推出网络版。我想,报业可能会关门,但记着和编辑应该不会失业。而且,他们早就在用“word”写文章了嘛!!

几年前,我们国家提出普及数字电视的方针,半年前,我们家“被迫”安装了数字电视机顶盒。大家都知道,数字电视比传统模拟电视清楚好几倍,频道多好几倍,还可以查看节目单,可以预约电视节目,好事啊,为啥还是“强迫”的呢?打开电视你就知道了,因为只有数字电视,没有节目啊!几十年前,我们只能看到中央台+本地台,十年前,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台+本地1~10台+其他主要城市的1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中央1~10+本地1~10+湖南1~10+新疆1~10++++=100多个台。所有这些台,同样时候都在播放“大长今”,同样时候都在播放“新闻联播”,同样时候都在插播电视购物广告,请问我要那么多无聊的台干什么?数字电视只能让我把节目的匮乏看得更清楚。
==================================
还是一句话,怎么表现不重要,有没有内容表现才是重要的。中国的编剧啊,你们罢工了有人怕吗?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大片《梅兰芳》

其实导演奢望的不多,无非就是重复一下《霸王别姬》的辉煌,如果用英文讲,就是yesterday once more。有太多的导演,他们一旦成名,就佳作不断,比如斯皮尔伯格、大卫芬奇、王家卫。为什么只有陈凯歌,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霸王别姬》出事(“要出名,先出事”-郭德纲语)之后,就再没有大作能问世呢?空有“大家”头衔,却“十分钟”就“年华老去”。 为什么《梅兰芳》不能红,这要分析一下《霸王别姬》的成名要素。 无非是两点,一是好剧本,二是张国荣。但在拍《梅兰芳》的时候,这两个都成了问题。 首先是剧本,是拍“大片”还是拍“禁片”,当年的《霸》以禁片姿态横空出世,可今天《梅》的编剧和导演,已经没了当年舍生忘死,为了艺术牺牲票房的勇气。禁片是别想了,擦边球都打的心惊胆战。 其次是谁来演?张国荣已然是不成活,还有谁能兼顾演技,身段,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呢?答案是:没有这样的人。黎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可选谁不是错误的呢?难不成选梅葆玖?他的明星号召力仅限于票友。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难解决,导演解决不好,恐怕是中国人的老毛病在作祟:年纪越大越保守,一旦成名就患得患失。 首先第一个问题,这原本不是问题,这样一个题材,集“大片”和“禁片”气质于一体,只有把他拍成“禁片”,它才能成为“大片”,如果你只想把他拍成“大片”,它就只能成为“烂片”。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开放搞活,百花齐放,《色戒》能上映,还怕《梅兰芳》不能?无非是删减版,广告效应只会更好,再说,还有电驴呢! 在看第二个问题,这更加不是问题,看看今年的奥斯卡,《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演员全都没有名气,甚至连导演也不是一线,但依然得到了承认,收回成本是不成问题,日后片约是不成问题。你别说那是在美国,在中国我们更不是浅薄之人,你看金鸡百花,哪个选出来片子是大明星大制作?没有黎明章子怡,就演不了了?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戏班子里找个长得像煤老板的那还不容易的要死,而且唱功还得到了保证。章子怡一开口,不听戏的都不相信她演的是当年唱红大江南北的人物。 《梅兰芳》搞砸了,虽然票房还是可以,但我相信有能力的导演志在高远,《梅兰芳》留下的,应该只有遗憾。而更加遗憾的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大导演,要毁掉多少好题材。现在我国的电影状况,是敢拍“艺术”片的没有能力没有钱,有钱有能力的不敢拍“艺术”片。我眼见这一堆刚从电影学校出来的新锐们,成名无门,就整...

电驴热门资源

看着这个榜, 代表这一刻网络为什么在忙, 看着这个榜, 代表了一大群人用不着花钱去香港, 看着这个榜, 代表了中华儿女的渴望, 看着这个榜, 就算它既不代表金鸡奖, 也不代表百花奖。

Switch to Google Reader

我记得在半年以前,网络名人 Keso 决定弃用 Bloglines 原因是Bloglines把他订阅的博客啊,新闻啊什么的单子弄丢了,打开之后什么也看不到了,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大约就是这个原因。而我当时正用Bloglines订阅RSS正High,对他对Bloglines的指责颇不以为然,觉得他就是跟Google亲,所以变着法的往 Google Reader 上面靠。Keso在转向Google Reader之后又在一些文章中说了一些Google Reader的长处。但是我并未为之所动。 现在,我彻底转向Google Reader了,在我得知它已经占领了RSS Reader的大半壁江山,我惊讶发现居然有这么多人用它,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老牌的Bloglines应该是老大。我决定试试看,加上我有现成的Google ID,顺利的、不费劲的就开通了Google Reader的服务,然后同样顺利的把我在Bloglines的订阅清单导入到Google Reader,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新旅程。 现在,我也彻底弃用了Bloglines,虽然,我还是同样喜欢它工整、带有复古调子的网页设计,有点报纸油墨的感觉;喜欢他宽大的字体,这也是我至今不喜欢Google Reader的地方,我一直以为只有 “professionals” 才喜欢那种比8号字看起来还小的Arial字体,太小家子气;而且至今,就算我久已不登录Bloglines,他还是没有把订阅的那些RSS弄丢,呵呵,不要怪我,我都怀疑Keso说的话的真实性了。 不管怎样,我还是弃用了它,可能是Google Reader的两个功能: Add star 和 Share ,可能是他可以跟Google的其他服务完美兼容,他可以把你Share出来的东西放到你的博客上滚动显示。我突然想到以前有位IT业内人说,用户很容易弃用一个IT服务,而选择另外一个,因为这种switch没有或者很少有成本,就好像我把RSS从Bloglines搬到Google Reader,不费力。于是,对于IT服务,只要你比对手做得哪怕好一点点,就可以争取大份额的客户投诚。这和其他很多行业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