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三刀能剪好一个片子吗?

吾所观看之《色戒》,乃广义完整版,何谓广义?乃是国内影院上映之剪辑版,和国内影院未映之完整版。两者均看,可将两者对比,两者对比后,足见国内审查制度之幼稚可笑。故作文戏之。
==============================
“天呐,这样的“大毒草”,你三刀就能让它变好吗?”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历来以旧上海为背景,既然以靡靡之地为背景,就充满了靡靡之音,张爱玲的小说,充斥着男欢女爱,也就是比台湾的琼瑶阿姨多用一些词汇罢了,格调高不到哪里去。

大导演李安,从来都是以宝岛台湾作为创作的根据地,“父亲三部曲”是代表作,细心人知道,“父亲三部曲”已经有些同性恋啊,什么什么乱七八糟的资本主义腐朽东西在里面了,等李导去了美国,先是弄出个《理智与情感》,后来又是《断背山》,总之是一个比一个露骨,一个比一个堕落。今年又推出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电影,《色戒》,更是夸张到连美国都要把它推到“十七岁以下严禁观看”的分级里去。

自从《色戒》在国外赤裸上映以来,是否在国内推出,一直是吸引大众、困扰大官的一个问题:上映吧,影响实在太坏;不上吧,李安那么有名气,出一个片子,得一回奥斯卡,出一个片子,又得一回奥斯卡;国内“猪”导演们又那么不争气,除了模仿别人“卧虎藏龙”拍出几个“穷极无聊”的片子外,没有建树,靠他们,实在撑不起中国电影。算了,上吧,不过要加工,按照“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原则进行加工,把大众不该看到、不能看到、不想看到、想看也不能让他们看到的镜头,全都删掉。而且,更加厉害更让我们感到光荣的是,李导演将亲自操刀剪片,导演自己剪自己,这个教训应该够深刻了吧,看他以后还敢不敢拍这么让人为难的片子!

我们最终看到的,是审片者六次审片、辛劳工作的成果,但是,我对这个成果还是不能满意,我认为,最后的片子,只能反映出审片者的智商还处于一个青涩的、幼稚的阶段,似乎在他的眼中,把所有未成年人不能观看的床戏剪掉,就能让该片够达到我们最先进文化的要求。这样想是绝对片面的,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个片子,实在用心很深,有很多镜头都流露出“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

比如说和老吴接头的那场戏,革命领导人老吴把如何混入敌方巢穴交代的很清楚,犹如已经派人干过N回,就分明表示,影片中大汉奸、大特务的对立面,明明是色诱敌军的主谋,这样,分明让我方在道德上占不到任何的优势,这样搞得我们就很被动了嘛,应该把这场戏剪掉,暗示观众,刺杀行为完全是学生们爱国的自发行为,虽然手段不太光明,但动机是好的。

又比如王佳芝拿到钻戒往手上戴的那场戏,还流了眼泪?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的革命意志,是钱财可以动摇的吗?居然还有句台词:“快走”。剪掉床上感情戏后,这分明表示是我方受到敌方物质收买,主动放走汉奸的嘛,应该整个删掉。或者后期配音的时候改成“同志们,上”,然后与易先生仓皇逃脱正好衔接。

还比如就义那一场戏,这样的场面,向来是教育人命,纪念先烈的传统题材,居然还留着就义者痛哭流涕的场面,这成何体统嘛,应该删掉,可以酌情保留邝裕民和王佳芝的深情对视以表达革命友谊。最好再在后期配上大号白色字幕:“打倒日本走狗卖国贼”。

经过这番加工,我想这个片子应该就可以上映了,故事主旋律是这样的:大学生由于战乱迁往香港复课,邝裕民描述其家族成员的抗争史激发了话剧团成员的革命热情,通过走狗混入敌人易先生内部,将易引入早已埋伏好的珠宝店伺机下手,由于易先生跑得太快刺杀不幸失败,志士高喊革命口号英勇就义,易先生江河日下自身难保。片子可以缩短到约四十五分钟放映完毕,票价也酌情降低,不要搞得好像《色戒》在我们这里很卖座一样。
===============================

呵呵,剪掉镜头,剪不掉思想,这就是审片者的幼稚所在。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向WEB 2.0学习创业

创业家集合在哪里?义乌?温州?NO,集中在网上!没有统计过,这是我猜的!嗬嗬~~ 言归正传,这些年,围绕着web 2.0的概念,大大小小的公司都下海一搏,由于技术方面的突飞猛进,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20刚出头的小伙子可以创办身价过亿的公司,看似简单的技术,可 以拥有成千上万的用户,美国流行的车库创业文化一次又一次的被年轻有为的IT精英们实践.我们这些门外汉,学历史的,学会计的,学新闻的,看着这股热潮, 浑身躁动不安却又无从下手,这仿佛是属于一个专业的盛宴-IT. 不过,看多了,也觉得虽然不会编程序,写代码,至少还可以从他们的成功故事中学习经验,取人所长,为我所用,以下是我总结的可以从web 2.0创业公司的普遍特点中学习的地方: 1、企业规模小而精。web 2.0公司在落草的时候通常很小,三四个人,一个小小民居(中国版)或者车库(经典美国版),就开始工作了。后来发展壮大,纳斯达克,那是后话。我们能不 能也从这一点上学习呢?公司开张,一切都要省,用电用水,油墨纸张,都得精打细算,那么,选择从小入手,控制成本,会加大成算。而且,小的灵活,反应快, 破产了也不会太心疼(悲观主义作祟,要不得啊)。俗话说:众口难调,人少,精,更加有利于初创公司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2、技术新颖,不落俗套。这就是所谓的Think Different,web 2.0公司的技术都是不大多见的,google的搜索,Youtube的视频共享,以前都很少有,出来之后又突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发现了一片所谓的“ 蓝海 ”,然后畅泳其中,爽死。那么其他行业是不是就没有创新的余地了呢?当然非也,分众传媒的楼宇广告就是被津津乐道的案例。思想活跃,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方 式,发现别人不曾进入的市场。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的需要被满足,否则,那就是 Guy Kawasaki所谓的Stupid。 3、不钻钱眼,有理想有抱负。这也是web 2.0的一个特点,那些小小网站在一开始大多不是冲着发财去的,大多是书读到一定程度,突然发明了一个新的技术,或者循着自己的爱好,为其他人提供某项服 务,比如douban.com,比如Del.icio.us,有的至今还盈利颇微,但口碑甚好,这和其他行业发家致富,宝马奔驰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别,看 看别人那素质,那觉悟。这一点也要借鉴?是不是要喝西北风了?非也,这叫无心插柳啊!其实有价值的产品自然能...

电驴热门资源

看着这个榜, 代表这一刻网络为什么在忙, 看着这个榜, 代表了一大群人用不着花钱去香港, 看着这个榜, 代表了中华儿女的渴望, 看着这个榜, 就算它既不代表金鸡奖, 也不代表百花奖。

大片《梅兰芳》

其实导演奢望的不多,无非就是重复一下《霸王别姬》的辉煌,如果用英文讲,就是yesterday once more。有太多的导演,他们一旦成名,就佳作不断,比如斯皮尔伯格、大卫芬奇、王家卫。为什么只有陈凯歌,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霸王别姬》出事(“要出名,先出事”-郭德纲语)之后,就再没有大作能问世呢?空有“大家”头衔,却“十分钟”就“年华老去”。 为什么《梅兰芳》不能红,这要分析一下《霸王别姬》的成名要素。 无非是两点,一是好剧本,二是张国荣。但在拍《梅兰芳》的时候,这两个都成了问题。 首先是剧本,是拍“大片”还是拍“禁片”,当年的《霸》以禁片姿态横空出世,可今天《梅》的编剧和导演,已经没了当年舍生忘死,为了艺术牺牲票房的勇气。禁片是别想了,擦边球都打的心惊胆战。 其次是谁来演?张国荣已然是不成活,还有谁能兼顾演技,身段,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呢?答案是:没有这样的人。黎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可选谁不是错误的呢?难不成选梅葆玖?他的明星号召力仅限于票友。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难解决,导演解决不好,恐怕是中国人的老毛病在作祟:年纪越大越保守,一旦成名就患得患失。 首先第一个问题,这原本不是问题,这样一个题材,集“大片”和“禁片”气质于一体,只有把他拍成“禁片”,它才能成为“大片”,如果你只想把他拍成“大片”,它就只能成为“烂片”。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开放搞活,百花齐放,《色戒》能上映,还怕《梅兰芳》不能?无非是删减版,广告效应只会更好,再说,还有电驴呢! 在看第二个问题,这更加不是问题,看看今年的奥斯卡,《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演员全都没有名气,甚至连导演也不是一线,但依然得到了承认,收回成本是不成问题,日后片约是不成问题。你别说那是在美国,在中国我们更不是浅薄之人,你看金鸡百花,哪个选出来片子是大明星大制作?没有黎明章子怡,就演不了了?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戏班子里找个长得像煤老板的那还不容易的要死,而且唱功还得到了保证。章子怡一开口,不听戏的都不相信她演的是当年唱红大江南北的人物。 《梅兰芳》搞砸了,虽然票房还是可以,但我相信有能力的导演志在高远,《梅兰芳》留下的,应该只有遗憾。而更加遗憾的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大导演,要毁掉多少好题材。现在我国的电影状况,是敢拍“艺术”片的没有能力没有钱,有钱有能力的不敢拍“艺术”片。我眼见这一堆刚从电影学校出来的新锐们,成名无门,就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