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翻译练习:关于《越狱》你可能不知道的五件事

摘译自网络新闻!
==========================================================
如果你不是《越狱》的铁杆粉丝,有五件关于这部剧集的内幕可能是你还不知道的。
1-《越狱》是在约翰 韦恩 盖西(以前有名的芝加哥连环杀人罪犯)曾经蹲过的监狱实地拍摄。
《越狱》的制作者希望这部连续剧越自然越好,但观众还是不太清楚剧中情节有多接近真实。《越狱》第一季中一个恒久不变的场景是Joliet劳改监狱,一个地处以利诺伊州真实的监狱,这所监狱在2002年关闭。
为了制造恐怖气氛,制片人坚持要求哥哥林肯的班房设置在当年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凶手,该监狱最著名的囚犯“约翰 韦恩 盖西”的房间里。有些演员不太理解导演意图而拒绝进入牢房拍摄,但是哥哥林肯的扮演者多米尼克表示自己没有洁癖,而且约翰 韦恩的牢房是拍摄“林肯戏”的最佳场所,因为“光线很好”。

2-《越狱》主角最后一刻才敲定。
当福克斯在2005年决定拍摄第一季的时候,主策划Paul Scheuring敲定了一系列班子,导演,主要剧组成员,后勤人员等。但是他几乎忘了确定主角人选。麦克尔和林肯的扮演者直到电视开拍的最后一刻才最后敲定。
Wentworth Miller直到电视开拍六天前才被拴定为扮演麦克的人选,而哥哥林肯的扮演者多米尼克是开拍前72小时确定的。

3-《越狱》算得上是明星剧集
《越狱》的剧本如此迷人,它毫无疑问是福克斯公司的一项最有价值的资产。不过有个显著的问题,这个故事线索可以持续多久?策划人Paul Scheuring承认他最初的想法仅仅是拍摄两季的故事。当第二季开拍的时候,他又获得了一点关于第三季的灵感。
对这部剧集感兴趣的著名人士有斯皮尔伯格和布鲁斯威利斯。斯皮尔伯格实际上准备担任剧集的制片人,但是后来由于担任“世界大战”的制片人而退出。

4-有一个专门为移动电话拍摄的子剧集。
《越狱》在短时间的大获成功,特别是在年轻男性观众中的成功,使之成为广大赞助商的最爱。实际上丰田十分渴望自己能在剧集中展示自己,它和福克斯公司签订了一个合同,福克斯公司给它拍一个独家赞助的网络子剧。这个系列(Mobisode)的第一部分,“越狱:无罪证据(Prison Break: Proof of Innocence)”在2006年3月在网上推出。
2006年10月,《越狱》继续他的网络革新之旅。由于福克斯公司担心观众们会因为观看棒球比赛转播而忘记《越狱》,所以他们决定把这一剧集搬到网上继续钩住观众。福克斯公司将《越狱》的网络版放到了社会化网络Myspace上。

5-Wentworth Miller是玛丽亚 凯丽MTV里的头号男星。
作为《越狱》里的两个明星,Dominic Purcell和Wentworth Miller变成了黄金时段的重磅炸弹,他们深深的吸引了女性观众,由于他们轮廓分明的脸和不可抗拒的“坏男孩”气质。但是令一些《越狱》铁杆粉丝感到不安的是Miller在《越狱》剧集之外的主要角色,他是玛丽亚凯丽的挚爱,至少在她的MTV里面是这样。
在玛丽亚的“It’s Like That”里,Miller是玛丽亚化妆舞会上的约会对象。“We belong together”是“It's like that”的完结篇,在这个MTV里Miller作为玛丽亚的“温柔回忆”,从Eric Roberts的鼻子底下从婚礼中把玛丽亚偷走。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向WEB 2.0学习创业

创业家集合在哪里?义乌?温州?NO,集中在网上!没有统计过,这是我猜的!嗬嗬~~ 言归正传,这些年,围绕着web 2.0的概念,大大小小的公司都下海一搏,由于技术方面的突飞猛进,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20刚出头的小伙子可以创办身价过亿的公司,看似简单的技术,可 以拥有成千上万的用户,美国流行的车库创业文化一次又一次的被年轻有为的IT精英们实践.我们这些门外汉,学历史的,学会计的,学新闻的,看着这股热潮, 浑身躁动不安却又无从下手,这仿佛是属于一个专业的盛宴-IT. 不过,看多了,也觉得虽然不会编程序,写代码,至少还可以从他们的成功故事中学习经验,取人所长,为我所用,以下是我总结的可以从web 2.0创业公司的普遍特点中学习的地方: 1、企业规模小而精。web 2.0公司在落草的时候通常很小,三四个人,一个小小民居(中国版)或者车库(经典美国版),就开始工作了。后来发展壮大,纳斯达克,那是后话。我们能不 能也从这一点上学习呢?公司开张,一切都要省,用电用水,油墨纸张,都得精打细算,那么,选择从小入手,控制成本,会加大成算。而且,小的灵活,反应快, 破产了也不会太心疼(悲观主义作祟,要不得啊)。俗话说:众口难调,人少,精,更加有利于初创公司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2、技术新颖,不落俗套。这就是所谓的Think Different,web 2.0公司的技术都是不大多见的,google的搜索,Youtube的视频共享,以前都很少有,出来之后又突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发现了一片所谓的“ 蓝海 ”,然后畅泳其中,爽死。那么其他行业是不是就没有创新的余地了呢?当然非也,分众传媒的楼宇广告就是被津津乐道的案例。思想活跃,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方 式,发现别人不曾进入的市场。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的需要被满足,否则,那就是 Guy Kawasaki所谓的Stupid。 3、不钻钱眼,有理想有抱负。这也是web 2.0的一个特点,那些小小网站在一开始大多不是冲着发财去的,大多是书读到一定程度,突然发明了一个新的技术,或者循着自己的爱好,为其他人提供某项服 务,比如douban.com,比如Del.icio.us,有的至今还盈利颇微,但口碑甚好,这和其他行业发家致富,宝马奔驰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别,看 看别人那素质,那觉悟。这一点也要借鉴?是不是要喝西北风了?非也,这叫无心插柳啊!其实有价值的产品自然能...

电驴热门资源

看着这个榜, 代表这一刻网络为什么在忙, 看着这个榜, 代表了一大群人用不着花钱去香港, 看着这个榜, 代表了中华儿女的渴望, 看着这个榜, 就算它既不代表金鸡奖, 也不代表百花奖。

大片《梅兰芳》

其实导演奢望的不多,无非就是重复一下《霸王别姬》的辉煌,如果用英文讲,就是yesterday once more。有太多的导演,他们一旦成名,就佳作不断,比如斯皮尔伯格、大卫芬奇、王家卫。为什么只有陈凯歌,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霸王别姬》出事(“要出名,先出事”-郭德纲语)之后,就再没有大作能问世呢?空有“大家”头衔,却“十分钟”就“年华老去”。 为什么《梅兰芳》不能红,这要分析一下《霸王别姬》的成名要素。 无非是两点,一是好剧本,二是张国荣。但在拍《梅兰芳》的时候,这两个都成了问题。 首先是剧本,是拍“大片”还是拍“禁片”,当年的《霸》以禁片姿态横空出世,可今天《梅》的编剧和导演,已经没了当年舍生忘死,为了艺术牺牲票房的勇气。禁片是别想了,擦边球都打的心惊胆战。 其次是谁来演?张国荣已然是不成活,还有谁能兼顾演技,身段,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呢?答案是:没有这样的人。黎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可选谁不是错误的呢?难不成选梅葆玖?他的明星号召力仅限于票友。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难解决,导演解决不好,恐怕是中国人的老毛病在作祟:年纪越大越保守,一旦成名就患得患失。 首先第一个问题,这原本不是问题,这样一个题材,集“大片”和“禁片”气质于一体,只有把他拍成“禁片”,它才能成为“大片”,如果你只想把他拍成“大片”,它就只能成为“烂片”。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开放搞活,百花齐放,《色戒》能上映,还怕《梅兰芳》不能?无非是删减版,广告效应只会更好,再说,还有电驴呢! 在看第二个问题,这更加不是问题,看看今年的奥斯卡,《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演员全都没有名气,甚至连导演也不是一线,但依然得到了承认,收回成本是不成问题,日后片约是不成问题。你别说那是在美国,在中国我们更不是浅薄之人,你看金鸡百花,哪个选出来片子是大明星大制作?没有黎明章子怡,就演不了了?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戏班子里找个长得像煤老板的那还不容易的要死,而且唱功还得到了保证。章子怡一开口,不听戏的都不相信她演的是当年唱红大江南北的人物。 《梅兰芳》搞砸了,虽然票房还是可以,但我相信有能力的导演志在高远,《梅兰芳》留下的,应该只有遗憾。而更加遗憾的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大导演,要毁掉多少好题材。现在我国的电影状况,是敢拍“艺术”片的没有能力没有钱,有钱有能力的不敢拍“艺术”片。我眼见这一堆刚从电影学校出来的新锐们,成名无门,就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