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李开复的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我没有看过第一至第四封信,但是我被第五封信真正打动了,记得我上个月在书店买那本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时,也是被他的只言片语打动,决定购买这本书的。
以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鄙视现在泛滥的成功励志丛书,说看这类书,没有用处,却像吸毒,能上瘾,看着看着好像自己已经具备了书里说的好习惯,能够成功了,很有道理。我自己也从来没有买过或者想买过这样的书。在书店里翻开他的书,完全是由于他那时从微软跳到google,成了名人。
我没有想到他还写书,翻开之后感叹他生在台湾却对大陆和大陆学生如此了解,让人觉得他很真诚,了不起;再就是他的文字中显示了强烈的对中国学生的厚望,让人想起冰心的《寄小读者〉;最有一点很浅薄,就是他曾经在我最浅薄的喜欢的苹果电脑公司工作,呵呵!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 – 你有选择的权利
看完了第五封信,里面有个链接直接看到了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在加州大学的演讲,里面的风格也是那种--坦诚,直接,没有煽动性,我喜欢的。
苹果电脑的CEO斯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其实导演奢望的不多,无非就是重复一下《霸王别姬》的辉煌,如果用英文讲,就是yesterday once more。有太多的导演,他们一旦成名,就佳作不断,比如斯皮尔伯格、大卫芬奇、王家卫。为什么只有陈凯歌,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霸王别姬》出事(“要出名,先出事”-郭德纲语)之后,就再没有大作能问世呢?空有“大家”头衔,却“十分钟”就“年华老去”。 为什么《梅兰芳》不能红,这要分析一下《霸王别姬》的成名要素。 无非是两点,一是好剧本,二是张国荣。但在拍《梅兰芳》的时候,这两个都成了问题。 首先是剧本,是拍“大片”还是拍“禁片”,当年的《霸》以禁片姿态横空出世,可今天《梅》的编剧和导演,已经没了当年舍生忘死,为了艺术牺牲票房的勇气。禁片是别想了,擦边球都打的心惊胆战。 其次是谁来演?张国荣已然是不成活,还有谁能兼顾演技,身段,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呢?答案是:没有这样的人。黎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可选谁不是错误的呢?难不成选梅葆玖?他的明星号召力仅限于票友。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难解决,导演解决不好,恐怕是中国人的老毛病在作祟:年纪越大越保守,一旦成名就患得患失。 首先第一个问题,这原本不是问题,这样一个题材,集“大片”和“禁片”气质于一体,只有把他拍成“禁片”,它才能成为“大片”,如果你只想把他拍成“大片”,它就只能成为“烂片”。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开放搞活,百花齐放,《色戒》能上映,还怕《梅兰芳》不能?无非是删减版,广告效应只会更好,再说,还有电驴呢! 在看第二个问题,这更加不是问题,看看今年的奥斯卡,《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演员全都没有名气,甚至连导演也不是一线,但依然得到了承认,收回成本是不成问题,日后片约是不成问题。你别说那是在美国,在中国我们更不是浅薄之人,你看金鸡百花,哪个选出来片子是大明星大制作?没有黎明章子怡,就演不了了?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戏班子里找个长得像煤老板的那还不容易的要死,而且唱功还得到了保证。章子怡一开口,不听戏的都不相信她演的是当年唱红大江南北的人物。 《梅兰芳》搞砸了,虽然票房还是可以,但我相信有能力的导演志在高远,《梅兰芳》留下的,应该只有遗憾。而更加遗憾的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大导演,要毁掉多少好题材。现在我国的电影状况,是敢拍“艺术”片的没有能力没有钱,有钱有能力的不敢拍“艺术”片。我眼见这一堆刚从电影学校出来的新锐们,成名无门,就整...
Comments